第116章 胭霞戏梦楼(5/6)
那一刻,台下一片寂静。她深吸一口气,开口唱起那出被尘封已久的《墨影情仇》,只是这一次,唱词里少了仇恨,多了释怀。阿诚在一旁操着胡琴,琴弦颤动,音符流淌,与婉卿的歌声完美交融。台下的观众沉浸在这别样的戏曲中,仿佛能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厚重与温度。当婉卿唱完最后一句,台下爆发出如雷般的掌声。这一刻,胭霞戏梦楼里的冤魂似乎也感受到了他们的心意,多年的阴霾终于彻底消散。
演出结束后,婉卿和阿诚再次离开津城。他们回到乡间,将戏曲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土地上。教村里的孩子们唱戏,给老人们讲戏曲里的故事。在他们的努力下,戏曲的魅力在乡间生根发芽,成为了村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多年过去,婉卿和阿诚头发渐白,可他们对戏曲的热爱从未减退。在一个洒满夕阳余晖的傍晚,婉卿坐在小院的摇椅上,阿诚在一旁为她轻轻扇着风。看着眼前熟悉的一切,婉卿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。“阿诚,你说,这是不是就是我们一直追寻的安宁?”阿诚笑着点头:“是啊,师父,这就是我们的安宁,也是戏曲最好的归宿。” 微风拂过,带着淡淡的花香,小院里回荡着他们的笑声,仿佛在诉说着这段关于戏曲、关于成长与释怀的美好故事,还将继续延续下去。
婉卿和阿诚在乡间致力于戏曲传承,他们教出的孩子们渐渐长大,其中有个叫灵秀的女孩,对戏曲有着极高的天赋和热情,宛如当年的婉卿。她不仅唱腔婉转清脆,眼神中更是透着对戏曲的执着与热爱。
随着时间推移,时代的浪潮席卷而来,西方文化和新兴娱乐方式冲击着传统戏曲。乡间听戏的人越来越少,孩子们也被新奇的事物吸引,戏曲传承之路愈发艰难。灵秀看着冷清的戏台,心中满是忧虑,她找到婉卿和阿诚,坚定地说:“师父,师伯,我们不能让戏曲就这样没落,我想做些改变。”
婉卿和阿诚看着灵秀,眼中满是欣慰与鼓励。于是,灵秀开始尝试将戏曲与乡间的民俗活动相结合。在丰收节时,她编排了一出关于庆祝丰收的戏曲,融入了当地的舞蹈和音乐元素,村民们被这种新颖的表演形式吸引,纷纷前来观看。一时间,冷清的戏台再次热闹起来。
然而,这小小的成功只是杯水车薪。为了让戏曲获得更广泛的关注,灵秀决定带着戏班前往附近的城镇演出。出发前,婉卿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戏服赠予灵秀,“孩子,这戏服见证了太多故事,希望它能伴你在戏曲之路上越走越远。”阿诚则把那把跟随他多年的胡琴递给灵秀,语重心长地说:“这胡琴的声音,能为你的戏曲增添韵味,去吧,别害怕。”
灵秀带着戏班来到城镇,在繁华的街头搭起简陋的戏台。一开始,路人只是匆匆瞥一眼,便继续赶路。但灵秀没有气馁,她和戏班成员每天准时开演,用精彩的表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。
有一次,一位路过的富商被灵秀的表演所打动,他主动提出资助戏班。在富商的帮助下,灵秀租下了一个小剧场,正式开启了戏曲演出之旅。戏班的名声逐渐在城镇传开,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剧场,感受戏曲的魅力。
与此同时,婉卿和阿诚在乡间也没闲着。他们意识到,要想戏曲真正传承下去,必须从根源抓起。于是,他们在村里办起了戏曲学堂,免费招收孩子,不仅传授戏曲技艺,还讲述戏曲背后的历史文化。
随着灵秀在城镇的演出越来越成功,她收到了来自大城市的邀请。大城市的舞台更大、机会更多,但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。灵秀带着戏班来到